許多讀者拿起日文翻譯書時,只注意到譯者名字與出版社,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其實有整個翻譯公司團隊與繁複流程在支撐,一本書從日文原文到中文版的誕生,不只是語言轉換,更是跨文化理解、文字風格重建與產業協作的成果。
最早啟動的不是翻譯,而是授權談判,出版社若對某本日文作品感興趣,會透過版權代理人或直接與日本出版社接洽,談好授權範圍、期限、印量與語言版本,等到授權合同簽下,翻譯公司的角色才正式進場。
負責這類項目的翻譯公司,不只是提供翻譯,而是接手一整個製作環節的核心橋梁,他們會與出版社密切溝通,確認書籍的風格基調、讀者定位、字數要求與交稿節奏,如果是小說,翻譯者必須考量敘事節奏與角色語氣;如果是專業類書籍,則需確保專有名詞與業界一致,錯一個詞就可能讓讀者抓狂。
選擇譯者是整個流程中關鍵的一環,對翻譯公司來說,不只是挑會日文的人,更要挑「懂這本書」的人,如果是講設計的作品,就要找有設計背景的譯者;談日本社會學的書,就不能派出只會旅遊用語的人,專業能力與語感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會安排雙譯者協作,一人先翻,一人負責潤稿,確保語言順暢又忠於原意。
翻譯完成後,會交給專業編輯團隊進行初步審閱,這不只是找錯字,而是檢查整體調性、章節銜接與譯文是否自然,若遇到文化差異較大的部分,翻譯公司會與出版社討論是否要加註解、改寫或重新安排段落,有些譯者會附上譯註,說明譯文處理的理由,這也是專業翻譯實務中的一部分。
接下來是審校,這通常由譯者本人之外的第三方進行,目的是查漏補缺,也是一道品質把關,有時出版社還會安排「審訂人」,例如教授、領域專家或原文作者認可的監修人,確認術語與內容準確無誤。
最常被忽略的是版面配合,日文與中文的標點、行文方式完全不同,翻譯公司在交稿時,還得注意斷句邏輯、段落分配、圖片與文字的搭配,有些翻譯書內容圖文並茂,編輯甚至需將日文圖片中的文字抽出重製為中文,這時又牽涉設計與排版團隊的協作,翻譯公司需要與這些環節保持清楚的溝通。
出版前的最後一關,是全書通讀與細部調整,不管翻得多好,只要某個詞在不同章節出現的譯法不一致,就容易引發讀者混淆,專案負責人會再次核對全書用語是否統一,語氣是否穩定,甚至會根據書籍主題調整章節標題翻譯,讓中文讀者閱讀時能更自然投入。
當讀者拿到一本中文翻譯書時,看到的是乾淨俐落的文句與吸引人的內容,但在它背後,其實是一整套繁複又精緻的工作系統,每一本日文書要成為中文版本,從字裡行間到頁面結構,都是層層校對與判斷的結果,下一次當你翻開一本翻譯書,不妨想像一下:這本書是翻譯公司如何穿越語言與文化,經過無數人的手與腦,才能輕輕地出現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