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國商務談判,一邊是來自德國的製造商,一邊是台北的科技新創,中間站著的是翻譯公司人員,看似只是傳話者,其實每一句話都牽動價格、權利、風險與信任,翻譯品質好,氣氛順,決策快;品質差,誤會起,合約毀,你可能不知道,有時候談判失敗,並不是條件談不攏,而是翻譯讓雙方以為對方不願讓步。
在台北這樣的國際城市,不少企業會找翻譯公司協助洽談海外合作,但即便如此,誤會與失誤仍時常發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語氣與禮貌層級沒掌握好,外國客戶說了句「We expect delivery in 30 days」,如果被翻成「你們三十天內一定要交貨」,聽起來像威脅,現場氣氛可能瞬間降溫,其實原本只是期望,不是命令。
另一種常見錯誤,是文化詞彙被直譯,比方說日方代表講「今回の提案は見送りたいと思います」,字面翻是「這次提案想要先暫緩」,但在日文語境裡,那其實就是委婉的拒絕,若翻譯者照字面講,台灣企業還以為對方只是要再討論,其實人家已經默默關上那扇門了。
還有一些關鍵用語,像是合約中的「shall」與「may」,或是「reasonable effort」、「best effort」,這些詞在法律與商業語境中有明確等級差異,如果翻譯時沒釐清,可能讓對方誤以為自己承擔了更多責任,比如將「best effort」誤翻成「盡量做到」,聽起來寬鬆,但實際上它法律責任是最嚴的等級之一。
許多跨國企業都會帶口譯進場,但錯誤也不總發生在語言本身,有時是在不清楚談判背景的情況下,翻譯無法掌握關鍵詞背後的含義,像是技術合作案中,如果翻譯不清楚雙方在談的是專利授權還是技術移轉,就無法正確傳達談判重點,這種差一點的理解,可能就改變了價格談判的方向。
還有一種被低估的失誤,是「過度翻譯」,翻譯人員為了讓雙方聽懂,常加入自己認為有助溝通的解釋或補充,但在談判桌上,多講一句話,可能就是條件改變,例如對方原本說「我們考慮某些彈性安排」,翻譯補了一句「他們願意讓利」,聽起來積極,實際卻讓對方難以退場,傷害了信任基礎。
許多台北的翻譯公司現在已經不再只提供語言服務,而是配備談判顧問、領域專家,甚至熟悉不同文化的「商務媒合員」,這是因為光有語言不夠,還需要理解對話的目的與風格,才能避免「講對了話,卻錯失人心」。
要避免這些錯誤,台北企業在選擇翻譯公司時不能只比價格,更應了解對方是否有相關產業經驗、是否能事前參與簡報準備、是否能協助模擬談判情境,有經驗的翻譯團隊會主動詢問雙方期望、彈性範圍與話語風格,並在會議中以適當語氣掌握節奏,而不是被動逐字轉述,一場成功的跨國會議,不是靠雙語,而是靠雙邊的信任與理解,而一位好翻譯,正是穿梭兩邊之間,將字句、文化、意圖都轉換得剛剛好的人,如果你曾懷疑過「為什麼明明條件不錯,對方卻沒下單」,不妨回頭看看,翻譯在當時到底傳遞了什麼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