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一場藝術展的籌備,往往不只發生在畫布與雕塑之間,當作品即將踏上國際舞台,從台北美術館出發到世界各地,背後總有一支低調卻關鍵的力量—翻譯公司,他們必須在短短的文字中,讓藝術的情緒、歷史背景與創作者的心境跨越語言界線,被不同文化的觀眾理解與感受,這並非只是「把字翻出來」,而是一場對藝術靈魂的轉譯。
曾有一位策展人說過,翻譯是藝術的「第二展覽空間」,展場牆上的說明文字,可能是觀眾與作品的第一個交流契機;翻得太直白,作品失去層次感;翻得過於抽象,又可能讓觀眾摸不著頭緒,這種拿捏,就像策展本身一樣,需要對藝術本質的敏銳感受,也要對語言的文化脈絡有深刻理解。
而對翻譯公司來說,這是一種雙重挑戰,他們既要熟悉藝術語彙,也要懂得不同國家觀眾的閱讀習慣,有時,一句中文裡的細膩比喻,必須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修辭手法,才能在英文或法文中保留原有的韻味,這種創造性的轉換,常常需要翻譯團隊與策展方反覆討論、推敲,直到彼此都覺得「這才是它該有的聲音」。
如今,越來越多來自台北的藝術展覽走向世界,而觀眾的回應往往也證明了翻譯的力量,一句恰到好處的作品解說,能讓人駐足許久,甚至改變他們對藝術家或主題的理解,或許,下一次你在海外展覽看到來自台北的作品時,不妨想想,那些讓你讀懂藝術的文字,背後正是翻譯公司在無聲地為藝術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