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夜市,鹽酥雞、臭豆腐、蚵仔煎、滷味的香氣撲鼻而來,讓人食指大動,但當這些在地美食要介紹給外國朋友時,許多人才驚覺:要怎麼翻才不奇怪?「臭豆腐」直譯成 stinky tofu 聽起來太冒險,「滷味」又不能簡單說成 braised food,這時專業的翻譯公司就能派上用場,好的譯者不僅懂語言,更懂文化,知道如何在不同語境中找到最貼近外國人理解的表達方式,許多旅遊單位與餐飲品牌都會推薦與具文化轉譯經驗的翻譯公司合作,因為他們明白,翻譯不只是文字遊戲,而是一種文化傳達的藝術。
夜市美食的翻譯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背後蘊藏了豐富的地方文化與生活情感,以「鹽酥雞」為例,直譯成 salt crispy chicken 雖能描述口感,但少了那份「夜市靈魂」,一些翻譯公司會根據受眾調整策略,若翻譯給觀光客,可能採用較感性的說法如 Taiwanese popcorn chicken,讓外國人一看就聯想到熟悉的炸物小吃,若是餐飲品牌要在國際市場推廣,譯者還會在菜單上加註食材特色或風味描述,例如 Taiwanese-style deep-fried chicken bites seasoned with basil,讓外國消費者更容易理解並產生食慾,這種「多層次轉譯」正是專業翻譯的魅力所在。
另一個翻譯陷阱是文化語感的拿捏,像「蚵仔煎」這道經典小吃,若只譯成 oyster omelette,雖然正確,卻少了台灣人對那股勾芡口感與夜市氛圍的聯想,專業譯者會根據不同用途微調用字:若是觀光宣傳文案,會採取帶有吸引力的描述,如 Taiwan’ s iconic oyster omelette — a chewy, savory delight found in every night market;若是國際美食比賽的資料,則會以更正式的語氣呈現,如 a traditional Taiwanese dish combining fresh oysters, eggs, and tapioca starch for a unique texture,許多文化行銷人員推薦與懂飲食文化的翻譯公司合作,因為他們能在不失專業的情況下,讓翻譯文字帶有「味道」。
不過,除了文字表達,夜市美食的翻譯也牽涉到品牌策略,像台灣許多手搖飲或夜市攤位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英文翻譯不只是資訊傳達,更是品牌形象的延伸,翻譯公司在這方面往往會提供命名、標語(slogan)與包裝文字的整體顧問服務,幫助品牌在海外市場保持在地特色又能被理解,例如,「珍珠奶茶」除了 bubble tea 外,也會根據市場偏好使用 boba tea;而「大腸包小腸」這種文化符號強烈的小吃,則可能以 Taiwanese sausage wrap 呈現,搭配文化介紹讓外國消費者能接受,這些細節,往往是品牌能否成功打進國際市場的關鍵之一。
夜市美食的翻譯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場語言與文化的拔河,專業的翻譯團隊懂得在「直譯」與「意譯」之間拿捏平衡,讓外國人既能理解內容,又能感受到文化的溫度,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品牌與觀光單位都會推薦與具備文化在地化經驗的翻譯公司合作,畢竟,一個好的譯名能讓美食走出台灣、被世界記住;而一個錯誤的譯法,則可能讓美味的印象被誤解,下次你走進夜市,看見招牌上那些英文菜名時,不妨想一想 — 那背後也許藏著翻譯者花了無數時間,為台灣味找到最「地道」的國際語言。